边振甲
食品安全作为关系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,在本次两会期间,依旧受到了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密切关注。会议中多次提到,保障食品安全仍面临艰巨任务,要有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严谨的标准、最严格的监管、最严厉的处罚、最严肃的问责的“四个最严”要求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近年来,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。自1995年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》以来,又分别于2009年和2015年颁布和修订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。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得到日益规范,并实现了食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监管、网络食品交易规范等重大成就,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得到逐步改善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我国目前仍面临多种多样的食品安全问题。其中,食品产业中存在的诚信缺失、道德缺失问题,是食品安全最重要的风险因素。在2015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版食品安全法中,对食品安全的源头、过程监管、处罚、问责等各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规定,被称为“史上最严”食品安全法。通过法治方式,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,尤其是解决食品企业的诚信问题,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。
新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,以法治方式维护食品安全,为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提供了体制制度保障。通过新法的颁布,规定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重大调整,落实了最严格的全程监管制度,加重了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能,突出了企业的主体责任。对政府、监管部门、相关企业应负责任进行了规范和细化,严格把关食品生产的全过程,做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。相较于旧法,新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强,突出了民事赔偿责任、强化和完善了行政处罚手段。监管部门、企业责任的明确,处罚力度的加大,能够极大的降低食品安全的隐患和发生几率,促进食品行业诚信发展、规范发展,大大提升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。
正如农业部负责人在记者会中所提到的,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要坚持零容忍,哪怕是1%的问题,也要尽100%的努力去解决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保证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简历:男,汉族,1953年11月生,吉林梨树人。中共党员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。曾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。长期从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。2014年5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。(信息来自国务院参事室网站)